洪武年间的免死铁券,以钱穆铁券为参考原型而制作。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确实,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依然有性子急的一刻,而如果哪个大臣正巧撞上了这个“枪口”,那么,赐死也不过只是一句话而已。而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故事,便是出自一个皇帝赐死一个功臣的故事。
这个大臣的名字便叫做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便爱读书且有智谋,之后投靠朱元璋,并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其功劳颇多,甚至比肩汉代丞相萧何。然而,他却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主子手里。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极为看重,并且他也开国功臣之一,确实值得朱元璋的敬重,然而,在朱元璋为朱标铺路之时,李善长犯的一个错误,却让他断送了性命。
在洪武十八年时,便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下诏免死,并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对此,李善长却没有向朱元璋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记载称,李善长外表看起来宽厚平和,但其内里却多刚愎自用,并且待人刻薄。例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冒犯了他,他便查究他们的罪责,并且上奏朝廷,最后把他们贬职了。
而当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之时,他的心里便慢慢变得傲慢了起来。因此,朱元璋开始对他暗暗生厌。等到了洪武四年,李善长便因为生病而退职还家。后来因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朱元璋处死。
于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而在被赐死之时,李善长却亮出了一块金牌,那就是“丹书铁券”。这是什么东西呢?
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这种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其文凭是用丹书写铁板上,便因此得名。而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还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程大昌在《演繁露》中写道: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到了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的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筒瓦形也已为覆瓦状,并且不再对分收藏。
然而,正当李善长得意的亮出免死金牌之时,朱元璋却哈哈大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面对疑惑的李善长,朱元璋让其好好看金牌背面刻的字,竟然是“所谓免死,除造反大逆”。李善长看到时,便知道命不久矣。
明代的铁卷是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因此,李善长就算是有金牌,也难逃一劫,最终还是死在了朱元璋手中,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