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是如何形成的,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海上画派形成并兴盛于清朝末期的上海,又称“海派”、“沪派”,是国画画派之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时,因为鸦片战争造成了“五口通商”,上海不仅成为了西方殖民者的渗透点,在当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商埠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人口的膨胀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海上商业模式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来到此地。各地商人来到上海寻找商机,知识分子来到这里觅得知音,画家群体也不例外。
十九世纪中叶时期,上海的发展为画家群体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条件,上海周边地区的画家带着吴门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诸家遗风纷纷来到上海。英、美、法等国家前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大量海外商品流入,西方绘画艺术也逐渐立足于上海。由于经济与政治的变化,画家们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路也随之改变,他们接受了维新思想与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这些画家不拘泥于传统,也不受师承门派的约束,他们创造了新的画风独成一派,形成了清末民初著名的“海上画派”。活跃在广州一带的岭南画派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海上画派是由各种不同绘画风格的画家,在开埠后的上海共同创建的。程十发先生曾说:海派无派,是一群在上海各展抱负、各有擅长的画家们的统称。海上画派在内容上以花鸟画居多,其次是人物画、再次才是山水画。山水画很难表现出大富大贵的即兴题意,并且创作的比较缓慢。而花鸟画具有更高的象征意义,画家能更快速更容易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更能赢得市民们的喜爱,这也是海上画派中花鸟画居多的基本原因。虽然他们表现的都是大俗之物,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多具有潇洒放纵又雄厚古朴的特点。
海上画派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被誉为“清末海派四杰”的吴昌硕、虚谷、任伯年、蒲华,还有赵之谦、钱慧安、高邕、黄宾虹等人。
海上画派作为一个地域流性派,对中国近现代国家的影响十分深刻。它坚持了本土也接受了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上海城市意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它所处的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