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如何产生的,民俗是如何在历代发展的。民俗,即民间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在我国古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世界起源,只要有人类群体居住的地方就会慢慢的有民俗的产生,其因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慢慢逐步完善,并且由于时代的改变而不断的改进。关于民俗的说法,很久以前在我国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很多现在大家耳熟能详,随口就能提起的民族特点其实就是从很久以前老祖宗们那里流传下来的,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文化,才汇聚出如今的文化大国。
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地理条件的不同,生长在各个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民俗。但是所有的民俗特点都反映着积极的影响,它是一种由群体性生活而创造出的文化,不同的民俗在社会上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其辐射范围及流传区域也有一定的限制。
一、民俗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
民俗的发源其实不仅仅只限于中国古代,在很久以前的西方国家,也有此说法,被称之为“大众古俗”,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来有民的地方就会有民俗的产生,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习惯使然。这也不难理解,民俗的“民”字牵系着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只要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一定会出现他们常常特定会做的事,我们会称之为一种习惯,但是与吃饭睡觉不同的是,这种习惯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是特定的地点,甚至某些少数民族里还会多一层限定,就是特定的民族才会做的事。换句话说,这就是由民间的人们所发起的事情。
而“俗”就稍较前一个字难理解些,在《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及,里面将其训为“习也”,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做的事,或是频繁去重复的事,将其发展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会模式化的去传承和演示,也就慢慢的被称为了俗。而正是这种传承,也就慢慢演变为了文化形式的其中一种,成为了我国自古以来,不管在哪个朝代都会盛行的一种行为文化,更是为我国的文化历程增添了一股浓墨的色彩,成为了一种影响着民众情绪的特点。
二、民俗具有模式性
既然前面提到民俗是人们从祖上继承下来的特定的习惯,那么对于这种习惯自然也就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吃东西,还是表演,或是固定的行为,只要是适应社会,适应政治经济,就不会影响其代代相传的规律。而且还会被人们当作一种节日,被人民遵照,无终止地去重复。
从最简单地说起,就如最隆重的春节,那所要遵照的民俗可是数不胜数,挂灯笼,贴对联,吃年夜饭都是每个人随口就能提出来的,就连几岁的小儿也都清楚明白特定的步骤该如何。那就更不用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命名出来的节日都有着其特定的民俗模式,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但并不是所有特定场景出现的重复性行为都称为民俗,只有被人们认可,且会重复去做的事才能称之为民俗。
还比如每当清明时节到来时,为了表达对祖先或是对已逝的故人的尊重和一些非常具有典型色彩的人物故事的缅怀,我们不仅要程序性地去完成既定的步骤,因为这是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文化特色,不可摒弃,并且还要带着特定的节日情绪以及情怀去做这些习惯性的风俗,这样才能体现民俗在文化中的特点,也才能突出人们赋予这个民俗的特色。
《乐论》中魏阮籍称:“习而行之谓之俗。”
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在我国历代的发展中,一直都是以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点去模式化的完成的特定的行为动作而得来的。其既顺应社会的发展,更体现国家或朝代的文化特色风俗。也正是因为有了民间各族人民不断将其当作生活的惯例去完成去演示,也不会成就出今时今日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国。
它是人民自发地贡献給社会的精神产物,以集体化呈现,但是意义积极,虽然其中不乏恶俗的民俗,但是消极的终将都会因为不顺应时代社会而渐渐被摒弃。最后渐渐流传下来的都是能使人们齐聚一堂,或是共同感受节日美好气氛的风俗。民俗是一种文化的特殊表达,很多民俗都以其富有情趣色彩的特点而备受人们推崇,比如缅怀,比如喜庆,亦或者是怀旧,或是纪念,都是非常有意义和代表性的风俗习惯,其创造于民间,并世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