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之礼在古代社会流传已久,发生根本性质上的变化是在何时。在古装剧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的人们在平辈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不同阶级之间见面的时候基本都有下跪的动作,跪拜礼在当时是一种传统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代早期的跪拜之礼
1、一个普通的“坐姿”
首先大家必须要明白一点,在最早的时候,所谓的“跪”,并不包含太多人们主观赋予的特殊意义,甚至可以说都算不上是什么礼节,更没有封建社会阶级性的色彩,那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一种“坐姿”。
先秦时代,不管是在宫殿厅堂之中,还是在民宅小居之间,家家户户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桌椅板凳,哪怕你是一国之君,只要不是站着,就得往地面铺设的席子上就地而坐。如果是贵族或者有钱人,最多也就是在屁股低下放上点软和的垫子而已。
那个时候的“标准坐姿”是双膝靠地,臀部要抵着脚跟坐,远远看上去基本就和跪下差不多,如今日本人和韩国人还有这种习惯,大家也都觉得很正常,并不觉得有什么卑微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此。
跪坐的时代,如果想要对某个人表达心中的敬意,只需要把身体往前倾斜,把腰杆挺直,然后臀部离开脚尖就可以了,如果双手此时接触到了地面,就叫做“拜姿”。
我们通过《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君主和臣子们在交谈的时候,大家往往都采用这种跪坐的方式,意思是彼此之间都是相互保留敬意的。《战国策》中的:“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就是这么回事。
2、小工具带来的大变化
由此可见,最早的跪拜是一种双方相互表达敬意和尊重的一种礼仪,不存在尊卑关系,这个习惯约定成俗,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比如汉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在厅堂上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大家也都是跪坐在一起的,可不像电视上演的那样,皇帝高高在上端坐在龙椅上,大臣们唯唯诺诺的站在下面听皇帝发话,这纯属是影视剧给大家的误导。
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一直到宋朝,高型坐具——椅子出现了,并且很快就风靡了大江南北,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坐姿,有了这种舒适方便的工具,人们不再像前人一般席地而坐了。
这个时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大家平时都不再跪坐了,那么有时候还去跪拜,这个行为就变得十分刻意了,换言之,从这个时期开始,跪拜行为就被冠以了尊卑等级的色彩。
不过宋朝的大臣们对于君王的跪拜,往往还是集中在较为盛大庄严的典礼仪式上,平日里大臣们见到皇帝也是不会轻易跪拜的。
事实上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当时站着不动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尊重,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凸显出对对方的钦佩和敬意,人们就会双手交叉行揖拜之礼。
二、跪拜之礼的性质改变
1、转折点的出现
要说中国传统社会流传已久的跪拜之礼,发生根本性质上的变化是在何时,这还要追溯到元代。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后世史学上被认定为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不过站在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中原还是视其为“外夷”的。
当然了,北方而来的统治者对于中原人也并不友好,从制度到风俗,在很大程度上都进行了变革,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跪拜行为就带有了明显的屈辱、卑贱的性质,并且在朝廷的有意为之下,很快推广开来。
元代朝廷中,但凡是要到皇帝面前表奏的时候,大臣们清一色的都要跪下,如果你是旁观者,一定会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卑微与谄媚,当然了,这和元朝统治者视天下臣民为自己的奴仆观念甚是合拍的。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取代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虽然让汉民族扬眉吐气,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遗留下来的制度和习惯,跪拜之礼也被包含其中。
2、愈发成为“卑微”的代名词
跪拜的礼节没有改变,对于天下的臣民来说不过是换了个新主子而已,并且咱们平心而论,这些新主子打骨子里也带有强烈的“主奴思维”。
或许是大家在蒙古人长达一个世纪的“奴役”下早已习惯了,也或许是朱元璋压根就想比前人更甚,因此有明一朝,不仅要求大臣见到皇帝要下跪,就算是下级官员见到上级官员也必须要下跪。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种礼仪习惯了,还被明确写入了《大明会典》,换言之,这已经是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要求了,你只要是大明的人,就得这样办,你不办,就有人办你。
到了清朝,这家伙就更不用说了,变本加厉到不仅要跪拜磕头,甚至还得磕出声响才能表达真情实意。在很多清代史料中就记载,有些大臣为了在皇帝面前磕头的时候不至于受伤,会拿出大量资金贿赂宫内的太监,让自己面圣的时候好跪在空心砖的后面,这样磕的时候不会太难受,动静还大。
另外,清朝统治者还规定,外国来的使者见到自己也得行跪拜礼,像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就因为跪拜的问题发生过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