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4月7日电题:皖南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之路
作者张俊
“只要有人会,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艺就不会丢。”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感慨万千。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皖南皮影戏吸取了安徽南部地区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和雕刻等民间艺术逐渐发展而来。
吴金陵是从事皖南皮影戏年龄最大的艺人,今年已经80岁了。他说,农耕为主的先民们祖祖辈辈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皮影戏是农民们空闲时最喜欢的演出节目,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熟之时,都少不了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
“过去皮影戏都是点蜡烛,唱戏全凭一张嘴,既要能操纵多个皮影,又要能打铜锣板鼓。”吴金陵说,要想学好皮影戏至少需要三年。
何泽华十多岁就跟着爷爷学习皮影戏,据他介绍,学习皮影戏,首先要学如何做皮影。皖南皮影尺寸较大,最大的60厘米,小的也有40厘米,制作工艺包含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讲究。
“制皮的时候要用特殊药水处理,把牛皮变空透,再根据祖传的设计样谱或者设计画稿,雕刻时往往要用十几把刻刀,根据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和纹饰选择不同的刻法。”何泽华说,现在会做皮影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皮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皮影戏的传承面临挑战。
为了传承保护皮影戏,何泽华倾其所有,在安徽宣城水东镇老街创办了皖南皮影博物馆。何泽华通过走访各地老皮影艺人,收集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文物12000多件,据称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集老皮影文物展览、新皮影制作传承、原生态皮影戏演出的民办皮影文物博物馆。
何泽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如今他经常去高校和中小学给学生们表演皮影,也会教学生们制作皮影。他认为皮影戏中传达出的辨善恶,分正丑,表褒贬,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有益。希望通过青少年将皮影戏传承下去,这是何泽华的心愿。
安徽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程波涛表示,因为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皮影戏正日趋式微,许多老皮影戏的唱腔和手抄剧本逐渐流失,皮影戏艺人青黄不接。
“皖南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十分必要,要加大对皮影艺术的推广宣传,扩大皮影戏的市场,以此来带动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保护。”程波涛说。(完)